- · 《语文天地》栏目设置[05/29]
- · 《语文天地》刊物宗旨[05/29]
- · 《语文天地》征稿要求[05/29]
- · 《语文天地》投稿方式[05/29]
- · 《语文天地》收稿方向[05/29]
- · 《语文天地》数据库收录[05/29]
卢恩俊三篇散文随笔列入部分省市区高初中语文(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⑤自古至今,年糕就是这样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渐成风俗的。至明清时代,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美食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在制作
⑤自古至今,年糕就是这样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渐成风俗的。至明清时代,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美食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在制作原料上,南方以糯米为主,北方则以黏秦做法和风味 上,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和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成皆有。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比较详细,由泰粉和糖做成名日“年糕”,色有红黄白之分,形有“方头糕”“条头糕”“条半糕”“糕元宝”等。人们还用年糕印版压成“五福”“六宝”“全钱”“如意”等形状,用于除夕供奉祖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
⑥关于春节年糕的由来,比较普遍的传说有两个。一说是远古人们为躲避一种叫作“年”的怪兽下山祸害,家家在门外摆放专门应对“年”的食物,以保平安度过年复一年的“年”关,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喂“年”度关的食物条块是高氏所制,人们把“年“与“高”连在一起,就称为年糕(诗音)了。另一个说法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用糯米粉砖屯粮防饥造城墙,使战乱的士兵和百姓度过饥荒,保家卫国打了胜仗。从此以后,人们年夜饭做年糕用来纪念伍子胥的功绩,同时预防荒年灾月的不时之需。因为这种砖形糯米粉糕是在过年时制作的,人们便把它叫作“年糕”。
⑦由于年糕口感好,富意也好.历代传承,自然就由过年应景食品延伸到过节、结婚、生子、视寿等诸项喜庆活动中,借“黏黏糕”谐音、以示官位年年高升、子孙年年高长、老人年年高寿、国家年年高福...随之年糕之美名流传于世,驰张南洋、欧美不衰,由年节必备食品成为随时可用的吉祥食品了。
1.文章主要介绍关于“年糕”的哪些知识!?
2.有人说文章第①②自然段没有提到说明对象——年糕,行文过于冗长,可以删去或适当压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年糕”,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1、年糕的制作过程及色味儿;年糕南北风味之别;年糕历史由来;年糕的寓意。
2.不同意。①②段通过写年前人们忙碌准备各种年货这些熟悉场景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同时引出文章说明对象‘年糕“,所以不能删去或压缩。
3、引用,通过引用谚语来突出'年糕”食俗特征以及寄寓人们“希望年年登高发财好运”的美好情感,增强文章趣味性和生动性。
4.不好。“年年高”题目新颖,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年年高”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表达主题,容易在心理上引起读者的共呜。
【解析】满分5,给你不一样的解答! 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据,然后根据提于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即可。如第3段是写年糕的制作过程及色味儿。第5段是写“南北风味之别”。第6段写年糕历史由来。第7段写年糕的寓意。
2.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主要看语段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的关系。①②段在内容上:写的是年前人们忙碌准备各种年货等熟悉场景,与说明的中心息息相关。结构上:引出下文的文章说明对象“年糕”。同时用事件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3、试题分析: 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明显是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作用可从寄寓着情感、增强文章趣味性和生动性的角度,从形象地说明了‘年糕“这一说明对象的角度作答。
试卷阅读链接见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src="http://p0.qhimg.com/t01b563de9ab313593a.jpg?size=640x841"/>?? ? ? ??? ? ? ?

三、文化随笔随笔《今夕何夕,团圆事事同》
选入2021年中考甘肃省专用语文作业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习题课件:(三)今夕何夕,团圆事事同
①正月十五吃汤圆,今人更多的是称作元宵。中国应节食品大都有说道,元宵节为什么吃汤圆呢?
②据史书记载,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代开始的。南宋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写吃汤圆的诗:“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今夕何夕?正月十五月圆之时,圆子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浮圆,抒发了月圆人圆事事团圆的期盼。诗中的浮圆子,也叫圆子,北宋《岁时杂记》记载:“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宋代《吴氏中馈录》中对圆子的制法也有记述:“煮沙团,砂糖入赤豆或绿豆煮成沙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最早赞美此物的诗应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圆子》:“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诗中以“鸡头肉”喻“圆子”之“嫩”,以“蟹眼汤”喻其之滑腻美味。而最早出现“汤元”一词的诗是南宋文学家姜夔的《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说的是闹花灯的人流散去,已是夜深人静,又闹起了风雨天,依然有卖汤圆的吆喝声。可见,那时汤圆作为元夕食品已是时兴。
文章来源:《语文天地》 网址: http://www.ywtdzz.cn/zonghexinwen/2022/0210/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