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论中庸的世界结构(2)

来源:语文天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天、地——道体的显现 如前所述,道何以显现?通过道体。而最重要的道体就是“天”和“地”。所以,在“道”和“人”的一维之间,有一个中间环

(二)天、地——道体的显现

如前所述,道何以显现?通过道体。而最重要的道体就是“天”和“地”。所以,在“道”和“人”的一维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天”“地”。因而,“天”“地”是《中庸》的世界结构构成的第二维,而《中庸》中的“天”与“地”同时具有自然性和精神性两个层面的内涵,前者侧重自然特质,后者侧重内在德性。

首先,自然性的“天”“地”在《中庸》中呈现为怎样的特质呢?《中庸》中有“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1]39。可见,“天”的特质是高明覆物,“地”的特质是博厚载物,而二者都是最悠久无疆的存在,因而也是“道”最悠久无疆的显现。关于自然性的“天”与“地”,中国古人早有详细说明。《说文解字注》中有“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2]1。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为:“颠也、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尔雅·释天》:“穹、苍苍,天也。”这里的“天”就是自然物象的天空,一个笼盖者的形象。关于“地”,《说文解字注》中有“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2]682。“地”,显然是一个载物者的形象。而且,“天”“地”的形成与性质与“气”直接相关,“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而人的存在也是“气”的作用使然——“天地精华,化而为人”。因而,“天”、“地”、“人”同属于一种自然物质——气(气,云气也,象形)。也就是说,“天”“地”乃至“人”的特质都与“气”的性质和状态有关。“气”的性质如何?“气”是灵动飘散、上下流动的,“气”也是周游太虚的。流动就会互渗互通,因而,“气”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人”的生命体性与“天”“地”本性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这就顺理成章地架构出一个天地人生命共在的关联性结构系统。

其次,在对自然性“天”与“地”认识的基础上,《中庸》呈现了“天”“地”的精神性特征。“天”“地”的精神性特征以“诚”为核心:“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1]35不勉强,不多虑,合乎自然之道,故而从容,这就是“天”“地”的“诚”,也是《中庸》不偏不倚的道理。正是因为“天”“地”具有“诚”的特质,使得“天”“地”具有涵养万物的力量:“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成物”就是天地之道的显现:“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1]39可见,“天”“地”在长养万物、涵纳万物的同时显示了自身博大包容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德性层面上对应着“道”最深刻的内涵,因而是“道”的显现,也是“人”所依循的根本世界法则。所以,与精神性层面的“道”相应的是君子之道:“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成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1]38

从结构的意义上来看,无论是作为客观的自然性存在,还是作为长养万物的德行以及精神性的存在,“天”与“地”的存在都撑开了中国古人生存的外延空间,决定了古人世界的开合度和空间景象,决定了古人世界空间的边界。当古人对天地客观物象进行凝视、观察和领会并以此勾画生存世界的结构时,当“天”“地”参与到古人的生存世界时,天地人共在的大格局就基本呈现出来。而且,这种格局的形成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生态格局,也就是说,对“天”“地”精神性特质的辨析表现了古人尊重宇宙自然的心灵状态。这种心灵状态决定了中国古人能够将生存法则与世界法则进行结构性的勾连与对应。

(三)人——道体的践行者

以上论述清晰地呈现出《中庸》的内在结构格局,它是一个天道、地道、人道,以及天地之性、物性、人性一体同观的大格局。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人确立了基本的生存价值关系,即人是宇宙中的人,人是世界精神(道)的体现。所以,“人”是《中庸》世界结构中又一个核心要素。因为,人类社会要想在自然世界中获得生存的机会,就首先需要了解“道”的运作和发生,而在人类社会中运用“道”,才能实现社会的平衡与发展。所以,《中庸》对“道”的把握更强调向下落实,即人道的一面。人是什么?《说文解字注》中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2]365。《孝经》中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性又如何?“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所以,真正的人是天性显现的人,如朱熹先生在《中庸》章句序所讲的那样:“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1]19而作为“道”的领悟者和实践者,人最重要的是人道的建设。人道主要体现在圣人之德和君子之道。所以,《中庸》论述的焦点与核心又是君子人格的形成和特质,而圣人则是君子人格的最高体现,因而是儒家人格的典范。这些典范是儒家思想文化中所尊崇的圣人,他们是尧舜禹、周公、文王武王等。这些圣人典范散发着德性的光辉,向人们示范了遵循天命、天性以及天道的具体作为。圣人的事业体现了人道对天地之道的领会,即所谓“赞天地之化育”——长养万物。以此作为,人得以拥有与天地并立的资格,即“可以与天地参矣”。

文章来源:《语文天地》 网址: http://www.ywtdzz.cn/qikandaodu/2021/0518/998.html



上一篇:太一生水天道观刍议
下一篇:天人合一视域下的茶道哲学评李萍天地融入一茶

语文天地投稿 | 语文天地编辑部| 语文天地版面费 | 语文天地论文发表 | 语文天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语文天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