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爱与孤独 ——《背影》中的情味探寻(2)

来源:语文天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爱因错位而孤独 《背影》中,父爱子,远胜于子爱父。这种爱的不对等,其原因就是:父长子方生,子长父已老。 前半部分,对于父亲为己而做的琐

三、爱因错位而孤独

《背影》中,父爱子,远胜于子爱父。这种爱的不对等,其原因就是:父长子方生,子长父已老。

前半部分,对于父亲为己而做的琐事,儿子没有任何积极的回应,反而自作聪明地暗笑父亲迂腐。后半部分被父亲的背影感动流泪后,作者与父亲的沟通交流也不多,反而是父亲主动写信给儿子,思念儿孙,终于触动儿子情肠,写下感人至深的《背影》。

本文只是写实,唯其写实,才更能看出父子之间爱的不对等。文中父子之间的相处始终是不自然的:父亲无私默默地付

出,儿子默默地抗拒与接受。他们之间的话不多,即使说话,也极简短,似乎能省则省。父亲说了五句话,句句都是对儿子的安慰、关照与牵挂;最后写信给儿子也是如此。儿子仅有一句话:“爸爸,你走吧。”这句话虽然包含着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但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儿子的不懂事不领情甚至是冰冷的拒绝。若是敏感的父亲,内心应该会被深深刺痛;细心的读者,会深深地同情这样的父亲。

20岁的朱自清,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又处在一个“打死父亲”的新文化时代,在那时那地,一切表现似乎情有可原。然而,世间子女,唯朱自清如此吗?非也。“子欲养而亲不待”“养儿方知父母恩”,子女的爱,永远是被动的,后知后觉的,远远地少于父母的;无论父母多老,子女多大。何哉?皆因亲子关系一旦建立,血浓于水的亲情就永远存在;岁月的鸿沟,阅历的差距永远无法填补。正因如此,深情的、付出更多的、受伤更重的常是父母一方。这种爱常常在很长时间里不被理解;到被理解时,父母已老态龙钟,那些孝顺子女的回报,已享受不了太多。

这种错位的爱,代代传承,人人难免;然而正是这种爱的错位,才成就了朱自清《背影》的经典。爱永恒,孤独如影随形。

四、人本孤独,每个人是一座孤岛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这世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离得再近也无法连成一片陆地。”歌曲《谢谢你的爱》中“不喜欢孤独,却又害怕两个人相处”唱出了人类心灵的孤独。李白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浪漫潇洒;柳宗元孤独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寂悠然;朱父的孤独,是情到深处人孤独。他知道自己的落魄潦倒,了解儿子的冷淡疏离,可是人类基因中的父爱,让他近乎本能地尽量地爱儿子,也许儿子最终都不知晓不接受不回报。这样的爱,多么无私!又多么孤独!而朱自清的孤独,有时代的潜移默化,也来自于家道中落的影响、长子的责任和青年时期的愤世嫉俗,以至于评价茶房“只认得钱”。这样的孤独,当时的他或许也不自觉,更无处诉说,父亲也无从得知。亲近如父子,尚且如此互不相知,况乎芸芸众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鲁迅对年轻的瞿秋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知己难寻,反证了人类孤独的常在。然而爱永存于世,依然不能否认。

《背影》作为传世名篇,已历经名家的琢磨。而咂摸其中,层层探寻,仍有令人动容的发现。

[1]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J].语文学习,2002(2).

[2]孙绍振.《背影》的美学问题——经典文本的深层结构:下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3]张学君.走进《背影》解读的秋日时代[J].语文建设,2011(6).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打动了无数读者,其中蕴含的情感,尤其耐人寻味。一、父爱因深沉而孤独文中的父子之爱,似乎透过四次“背影”显而易见;然而,作者不动声色地叙述的那些小事,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与孤独。作者对父亲是不理解、不屑甚至拒绝的,做父亲的焉能不知?父亲人到中年,阅历更丰富;做过公卖局长,自然善于察言观色;文化程度也不低,这从其三子自华、物华、国华的名字可见一斑。可是儿子难以掩饰的疏离与排斥,父亲毫不在意,自然地为20岁的已婚的大学生长子做了很多他认为理所当然的琐事:嘱咐茶房,决定亲送;忙着照看行李、讲价钱,送上车、选好座位,再三嘱咐路上小心。不厌其烦,无微不至。可是若没有月台艰难背影的出现,这样的父爱何时被作者察觉难以预测;若不仔细分析,年轻的读者也很难得知。父爱执着而自然,却从不言说。如此父爱,不仅深沉,而且孤独。父亲少年得志,老境颓唐;人到中年,丧母、失业、家道中落、父子失和、前途未卜。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左支右绌之时,最需要有人安慰与支持;然而儿子还在学习,一家老小嗷嗷待哺,个中煎熬,毫无知音;自己甚为疼爱的长子对自己隔膜、怨怼如斯。那时的父亲,内心多么痛悔、无奈与凄苦!父爱,何其深沉与孤独!二、爱因传统而孤独当今中国,传统的力量仍然强大,20世纪初的中国尤甚。那时,虽然年轻人已经开始接触新文化,但传统的力量依旧占绝对上风。对于中国传统的父子关系,鲁迅曾说,父亲对儿子,有绝对的权力与威严:父亲说话,一定没错;儿子说话,开口就错。父亲对儿子常是严格甚至严厉的,儿子必须孝顺服从父亲。父严子孝,是传统中比较典型理想的父子关系。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坦承童年和父亲在一起,也曾有过美好时光:冬日寒冷,父子围炉,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这样的父子情,温暖了朱自清的回忆。朱国华曾说,1916年,家景已大不如前,为了长子朱自清,父亲变卖祖业,借高利贷,甚至牺牲了二弟物华上交大的理想;《背影》中也说“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都说明父亲对长子朱自清尤为疼爱。工作之后的朱自清知道自己的成就与父亲从小严格的要求分不开,也非常想孝顺父亲,与父亲和睦相处。但父亲对朱自清的严格,有时不近人情。1920年朱自清大学毕业后,到杭州工作,月薪70元,给父亲50%。后往扬州某中学任职,报酬全被父亲拿走。后来因为父子观念不同,父子关系失和甚久,以致朱自清久别还家,父亲不许他进门。这么传统而严厉的父亲,为儿子小心谨慎,事必躬亲,慈父之行终于为年轻的儿子察觉,感动流泪。于情于理,此时应该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可是,受新文化影响的儿子心中已萌芽了自由平等的观念,而受传统影响的父亲父尊子卑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感受到父爱并不代表坦然接受和回报父爱。文中几次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却从没让父亲看见,固然有20岁的年轻人在众人面前流泪的难为情;有怕让父亲看见触目伤怀的因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好意思让父亲发现自己的感动,发现自己对他不由自已流露出的爱。传统的父严子孝的要求、父尊子卑的观念约束了儿子爱的坦然表达。此后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依依不舍,情难自已,却仍无所行动,也基于此。《红楼梦》中,贾政因怕儿子宝玉误入歧途痛揍他,王夫人苦劝无效,只有贾母出场呵斥,才使贾政罢休;同样是父亲贾政,在代表皇权的女儿元春面前下跪感谢皇恩浩荡,而元春只能端坐接受,即使她说皇宫“见不得人”。传统的尊卑观念之下,爱的授受如此特别与艰难。文章最后,作者读完信,流泪思父,“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他那时已是清华教员,有时间,经济也不拮据,大可以放假坐车回去看父亲。何出此言?还是因为父严子孝,使父子明明相爱,却不知怎么相亲。相对无言,或许有心灵的默契,更多的是鸿沟仍存的尴尬。《背影》中父子情真且厚,但始终为孤独所笼罩。前半段是儿子不理解甚至怨恨父亲,有意疏远;后半段是终于体谅了、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表达。《背影》写于作者收到父亲来信的1925年,从8年前事情发生到文章写成,父子之爱一直都在,可彼此从没让对方知晓。直到1928年,行动不便的父亲通过他人之手辗转看到《背影》,才曲折地知道儿子的心意,“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还是没说一句话。三、爱因错位而孤独《背影》中,父爱子,远胜于子爱父。这种爱的不对等,其原因就是:父长子方生,子长父已老。前半部分,对于父亲为己而做的琐事,儿子没有任何积极的回应,反而自作聪明地暗笑父亲迂腐。后半部分被父亲的背影感动流泪后,作者与父亲的沟通交流也不多,反而是父亲主动写信给儿子,思念儿孙,终于触动儿子情肠,写下感人至深的《背影》。本文只是写实,唯其写实,才更能看出父子之间爱的不对等。文中父子之间的相处始终是不自然的:父亲无私默默地付出,儿子默默地抗拒与接受。他们之间的话不多,即使说话,也极简短,似乎能省则省。父亲说了五句话,句句都是对儿子的安慰、关照与牵挂;最后写信给儿子也是如此。儿子仅有一句话:“爸爸,你走吧。”这句话虽然包含着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但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儿子的不懂事不领情甚至是冰冷的拒绝。若是敏感的父亲,内心应该会被深深刺痛;细心的读者,会深深地同情这样的父亲。20岁的朱自清,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又处在一个“打死父亲”的新文化时代,在那时那地,一切表现似乎情有可原。然而,世间子女,唯朱自清如此吗?非也。“子欲养而亲不待”“养儿方知父母恩”,子女的爱,永远是被动的,后知后觉的,远远地少于父母的;无论父母多老,子女多大。何哉?皆因亲子关系一旦建立,血浓于水的亲情就永远存在;岁月的鸿沟,阅历的差距永远无法填补。正因如此,深情的、付出更多的、受伤更重的常是父母一方。这种爱常常在很长时间里不被理解;到被理解时,父母已老态龙钟,那些孝顺子女的回报,已享受不了太多。这种错位的爱,代代传承,人人难免;然而正是这种爱的错位,才成就了朱自清《背影》的经典。爱永恒,孤独如影随形。四、人本孤独,每个人是一座孤岛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这世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离得再近也无法连成一片陆地。”歌曲《谢谢你的爱》中“不喜欢孤独,却又害怕两个人相处”唱出了人类心灵的孤独。李白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浪漫潇洒;柳宗元孤独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寂悠然;朱父的孤独,是情到深处人孤独。他知道自己的落魄潦倒,了解儿子的冷淡疏离,可是人类基因中的父爱,让他近乎本能地尽量地爱儿子,也许儿子最终都不知晓不接受不回报。这样的爱,多么无私!又多么孤独!而朱自清的孤独,有时代的潜移默化,也来自于家道中落的影响、长子的责任和青年时期的愤世嫉俗,以至于评价茶房“只认得钱”。这样的孤独,当时的他或许也不自觉,更无处诉说,父亲也无从得知。亲近如父子,尚且如此互不相知,况乎芸芸众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鲁迅对年轻的瞿秋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知己难寻,反证了人类孤独的常在。然而爱永存于世,依然不能否认。《背影》作为传世名篇,已历经名家的琢磨。而咂摸其中,层层探寻,仍有令人动容的发现。参考文献:[1]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J].语文学习,2002(2).[2]孙绍振.《背影》的美学问题——经典文本的深层结构:下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3]张学君.走进《背影》解读的秋日时代[J].语文建设,2011(6).

文章来源:《语文天地》 网址: http://www.ywtdzz.cn/qikandaodu/2020/0828/510.html



上一篇:我学语文的故事
下一篇:封闭时代的启蒙 ——属于童年和少年的语文现

语文天地投稿 | 语文天地编辑部| 语文天地版面费 | 语文天地论文发表 | 语文天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语文天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