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封闭时代的启蒙 ——属于童年和少年的语文现(2)

来源:语文天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一次,大姐带给我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书名叫《奇异的故事》。我记得其中有一个鬼魂大战的故事,说的是古代一次著名的战争,几个世纪之后其场景

有一次,大姐带给我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书名叫《奇异的故事》。我记得其中有一个鬼魂大战的故事,说的是古代一次著名的战争,几个世纪之后其场景居然在天空中再次上演,人们分明能清晰地看见两军对垒、尘土飞扬,能听见刀剑之声、呐喊之声。我像溺水一般沉入了这个故事。我那时上学单程要走大约七里,一路上我绕开同行的同学,时不时地抬头仰望天空,仿佛那场战争正在我的头顶上演。就这样,成长中的少年,怀揣着一个想象中的隐秘世界,开始为自己的内心设置暗室,她所秘藏和守护的,要等到时间足够长、足够久,才能打开,才能看到琥珀般的光泽和晶莹。

时间的飞轮转眼驶入了1980年代,外来的文化和观念开始融合到人们的思想和意识里,一切都在静静中萌动,个体的敏感和对生命的真实体悟终于透过过去年代的巨大冰层浮出水面,继而化成潺潺春水。在此背景下,书籍好像一夜之间多了起来,一些外国的译著也开始流传。哥哥姐姐们总能辗转借到一些好书,我巴巴地等他们看完,然后请他们求书的主人宽限几日。

仍然记得那些沉醉的夏日,在晒谷场边寻一处阴凉,斜斜地躺在一条窄的木板凳上,捧着书,一边读,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用竹竿驱赶着前来偷吃的鸡群。蝉声仿佛永远挂在门前的柳树上,田野里吹送着淡淡的荷香和成熟谷物米浆般的味道。有时读着读着睡着了,书本掉到地上,鸡群蜂拥而至,叽叽喳喳的麻雀落满谷坪。这个时候,总是会遭到大人的呵责。可是,不管,醒来又接着读,如此反复。

这个时期,我断断续续读了《家》《春》《秋》《简爱》《静静的顿河》《约翰·克里斯朵夫》《牛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书籍。尽管可能读得有点匆忙,有点不求甚解。但它们带给我一些异质和陌生的经验,我感到我的身体装入了一个“无穷的远方”,我与世界的关联因此变得广大而充满幻觉。

除了读,听,对于我也是一种秘密的诱惑。收音机在那时算得上是奢侈品。因大哥参军到北京学的是无线电,复员后在家里总爱鼓捣,因他对无线电的敏感,我们家较早拥有了收音机。收音机什么牌子我忘了,只记得是一个长方形的黑匣子,线条规整,整个面部呈现出一种流畅而哀婉的气息。做饭的时候,我总喜欢把它搬到灶台上,就着柴火的浓烟和烈焰,听长篇小说的联播,还有广播剧。这些时候,藏匿于土砖墙下的蟋蟀们也在偷听,偶尔会恶作剧似的,加入一个和声。到了夜晚,早早地,把黑匣子抱到床头,手指在调频钮上不停地转动,寻“××夜话”和“海峡之声”的节目。这两个节目总是在午夜,有着柔软、风情、磁性的男声和女声。在一种奇妙的震荡里,声音仿佛是从词语中发出的,它们的形状、色泽、气息在夜的浓黑中透明起来,对我发出谜一样的召唤。

这构成了日后我对声音审美的重要尺度。我对声音所呈现出的情感色彩一直非常敏感,并且深信通过声音去审视一个人内心的途径是值得信赖的。声音往往能成为一个导体,传递出我们思维的节奏,从而感知心灵的律动。更重要的是,成年以后,当我走上文学之路,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黑匣子传递给我的那些人物、情节、故事,激活了我天性中的某个点,某种总是试图制造另外的现实的天性。这种游离于世俗的灵魂不安,促成了灵性和激情的交汇,一个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时光里获取了内在成长,获取了最初的梦境般的盈盈诗意。

好似一个因果之链,自童年开始对语文的追寻和热爱,终于在十七岁那年得到一枚小小的果实。因老师的推荐,一首题为《鹅卵石》的小诗发表在《芙蓉》上。这么多年了,当年的样刊早已遗失,唯拿到样刊时的惊喜和荣耀依然在目,我亦因为这样一首小诗被全年级所熟知。那时正读高二,我和高三的几个诗歌爱好者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叫“新大陆”。文学社的聚会地经常在教室后面的摩天岭上,说是摩天,不过是一处稍高于教室的山体。倒是上面有一棵巨大的香樟,多人合抱才能围其躯干,枝叶亭亭如巨伞,据说抗战时曾作为标识物。在树下的草上席地而坐,大家拿出用白纸手写的诗,相互评说争论,某个时刻,有同学会骄傲地掏出当时极稀罕的《诗歌报》《黄河诗报》来。这时,树上的鸟鸣总会出人意料地坠落下来,以甜美的音调应和着一群少年内心的悸动。

是的,像现在这样,我常会思念生命中这些清澈而美好的时刻,就像打开一个精心建造的记忆城堡。我一次比一次更加肯定的是:这是不自觉而又命定的苦心储备,是一生中最明亮、最诗意的部分。而属于一个人的语文是与生命等长的,难以穷尽,即使半生已逝,我仍在语言文字的茫茫大海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归途。为了走上一条独辟的蹊径,我愿有更多这样命定的相遇,愿在不断的学习和汲取中走向心灵和话语的未来。

文章来源:《语文天地》 网址: http://www.ywtdzz.cn/qikandaodu/2020/0828/511.html



上一篇:爱与孤独 ——《背影》中的情味探寻
下一篇:情境教学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

语文天地投稿 | 语文天地编辑部| 语文天地版面费 | 语文天地论文发表 | 语文天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语文天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